> 业界 >

最资讯丨2023年世界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 中国经济将是世界经济最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

时间:2023-03-02 17:05:45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40万亿元大关,达到42.1万亿元。图为卡车在山东日照港集装箱码头装运集装箱。新华社

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和世界经济形势?作为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动机”,中国和美国的经济走势如何?日前,由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的“2023年世界经济怎么看”专家座谈会在京召开,十余位专家学者在会上热议如何客观分析世界经济,如何理性看待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把握主要经济体特别是中国和美国经济运行的“形”与“势”。


【资料图】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新时代十年,中国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与美国的经济总量差距大幅缩小。2022年由于疫情反复冲击、国际高通胀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幅波动等因素扰动,中国与美国GDP现价总量的差距略有波动,具有一定阶段性、偶然性,中美经济实力差距逐步缩小、“东升西降”的大趋势并没有改变。特别是2023年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将有所加大,中国经济加快恢复发展,仍将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关于2023年世界经济走势展望,普遍认为世界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当前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扰动仍存,能源粮食大宗商品供应仍受制于地缘政治风险,全球通胀高位缓降,具有较强顽固性,发达经济体退出前期大规模刺激政策,全球投资消费和贸易进出口明显走弱,2023年世界经济面临较强下行压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23年世界经济增速为2.9%,较2022年3.4%的增速明显下降。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杨长湧表示,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速均有所放缓,特别是发达经济体经济下行态势明显,IMF预计发达经济体增速将由2022年的2.7%下降至2023年的1.2%。美国经济增长动能减弱。美联储为应对高通胀压力持续大幅加息,但通胀粘性仍然较强,流动性收紧累积效应逐步显现,投资、消费、生产等主要宏观经济数据明显下行。各方普遍担忧美国经济衰退风险,IMF将2023年美国经济增速预期下调至1.4%。欧洲经济衰退风险上升。欧洲经济遭受乌克兰危机严重冲击,能源价格高位震荡,通胀压力持续加大,欧洲货币政策被迫转向收紧,信贷成本攀升,居民购买力下降,经济动能持续减弱,部分南欧经济体债务风险明显加大,2023年出现衰退的风险较高。IMF将2023年欧元区经济增速预期下调至0.7%。日本经济复苏面临不少制约。日本经济面临外需不振、原材料价格上涨、供应链中断、汇率贬值等多重挑战,国际收支平衡压力加大,经济复苏进程仍受多因素扰动。IMF预计2023年日本经济将增长1.4%。新兴经济体复苏势头有所分化。东南亚国家受益于国际产业分工调整,出口保持较高增速,带动宏观经济稳定复苏,而土耳其、阿根廷等国面临恶性高通胀和资本外流较强压力。IMF预计2023年新兴经济体整体经济增速为4%,其中,东盟五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和印度增速分别为4.3%、6.1%,增速相对较快。

关于2023年中国经济展望,普遍认为中国经济走势向上向好

今年春节以来,中国经济回升趋势明显,各行各业加速复工复产,产需两端同步扩张,中国2月制造业PMI为52.6%,比上月提升2.5个百分点,景气水平持续上升,稳经济政策措施效应进一步显现。各方面预期显著改善,IMF、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多家国际机构纷纷将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调高0.5~0.9个百分点。IMF最新报告预测,中国2023年经济实际增速预期大幅提升至5.2%,仍将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一婷表示,展望2023年,中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明显增多,疫情趋缓后将迎来“疫后红利期”,中国外贸出口的韧性和竞争力依然强劲,仍将保持较高国际市场份额。通过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发掘民众消费潜力,助力恢复消费场景,鼓励民间投资,将汇聚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有基础有底气有条件有能力稳住经济大盘。

关于2022年中美经济总量对比,普遍认为中美经济总量差距缩小的大趋势仍未改变

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22年,我国全年GDP达121.0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0%,继2020年、2021年连续突破100万亿元、110万亿元之后,再次跃上新台阶。按年平均汇率折算,我国经济总量达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为8569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741美元,继续保持在1.2万美元以上。

与此同时,2022年美国经济同比增长2.1%,增速较2021年降低3.8个百分点,较疫情以前的2019年降低0.2个百分点,GDP现价总量为25.46万亿美元。美国经济2022年1~4季度增速分别为3.7%、1.8%、1.9%、1.0%,经济增长呈前高后低、总体下行趋势。

从2022年中美两国的GDP实际增长率看,中国经济实际增长3%,高于美国经济2.1%的实际增长率,由此带来的GDP不变价增量也高于美国。但从GDP总量来看,由于各国公布的GDP总量数据为现价GDP,即名义GDP,2022年中美两国名义GDP比值较上年有所下降,这一趋势与实际增速对比不完全一致,应如何理解这一现象?中美GDP总量差值出现波动的趋势是否会延续下去?对此,专家学者们普遍表示,应多维度、全方位进行分析,既要看“现价”又要看“不变价”,既要看“形”又要观“势”,既要看背后的政策支撑又要看未来的变化趋势。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所长梁明表示,需要准确认识中美GDP年度增量差。在具体比较中,要考虑人民币换算成美元的汇率,以及中美两国各自的通胀率。2022年中国现价GDP增量小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两国通胀率不同,以及美联储加息背景下美元大幅升值。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郭丽岩表示,认识一国发展情况不仅要看名义GDP情况,更为客观的是看实际经济增速,因为名义GDP受通胀、汇率等因素影响较大,与老百姓的实际感受往往不同,不能充分反映经济实力变化。从2022年的情况看,我国实际经济增速明显高于美国,中美现价GDP差距在表象上略有波动,主要是受通胀、汇率、政策周期等三大客观因素影响。从通胀因素看,在全球高通胀背景下,我国保持物价水平平稳,体现价格总体水平的GDP平减指数在2.2%左右,而美国由于前期实施大规模刺激政策,遭遇40年未见的严峻通货膨胀,GDP平减指数涨幅高达7%,比中国高了4.8个百分点。价格因素对我国名义GDP的拉动作用远低于美国,成为我国名义GDP与美国差距略有波动的最重要原因。从汇率因素看,美联储为抑制高通胀不得不激进加息推动美元走强,美国获得汇率换算优势,2022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率比上年贬值了4.1%,也导致中美GDP名义总量差距扩大。从政策周期看,美国在全球较早放开疫情管控,实施大规模超宽松经济刺激政策,在付出疫情高死亡率、高政府负债率的巨大代价的情况下,获得经济增长的“短期优势”;而我国则更加注重统筹当前与长远、发展与安全、需要与可能等,未采取“大水漫灌”强刺激政策,2022年财政赤字率保持在2.8%左右,为未来发展特别是应对可能出现的更为严峻的风险挑战预留了较大的政策回旋空间。

杨长湧表示,分析比较2023年的中美经济总量相对变化情况,至少要综合考虑实际经济增速、价格水平、汇率变化、政策空间等四方面因素。首先,随着存量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增量政策不断发力,宏观经济政策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进一步增强,2023年中国经济运行将整体好转,实际经济增速将明显加快,而美国实际经济增速将大概率下滑,中美经济增速差距会进一步拉开;其次,今年以来美国通胀率自高位逐步回落,GDP平减指数涨幅也将同步下行,中美价格因素差异对名义GDP增量的影响将有所弱化;再次,在美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美联储逐步退出加息周期的背景下,美元汇率也可能出现回调,而中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将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有力支撑,汇率因素对我国GDP折算为美元进行国际比较时的不利影响会明显减弱;最后,我国坚持走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积极用好宝贵政策空间,保持对经济恢复发展的必要宏观政策支持力度,而美国为应对前期强刺激引发的高通胀、高债务压力,被迫收紧财政货币政策。综上分析,无论以实际GDP还是名义GDP计算,2023年中美经济差距都将持续收窄。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助理研究员毛克疾表示,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发展仍具明显优势,中美经济总量差距持续缩小的大趋势不会变,世界经济格局“东升西降”的大趋势也不会变。一方面,2022年尽管我国经济发展遭遇多种超预期因素冲击,但今年以来强劲复苏势头已然显现;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具有的潜力空间、发展余地等具备明显比较优势,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韧性强、潜力大、空间广、活力足,各方普遍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标签: 有所加大

消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