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信 >

全球看点:教育部: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水平

时间:2022-07-27 18:49:32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讯 7月26日,教育部召开“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第九场新闻发布会,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介绍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实施进展情况。

雷朝滋介绍,教育部于2018年出台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五年来,高等学校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实施,加快构建高校支撑乡村振兴的科技创新体系,为乡村产业发展和产业振兴提供了技术支撑、成果供给和人才支撑,筑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产业基础,以产业振兴带动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实施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七大行动。

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七大行动包括科学研究支撑行动,引领农业科技进步;技术创新攻关行动,助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成果推广转化行动,培育乡村振兴产业动能;人才培养提质行动,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能力建设提升行动,打造乡村振兴服务平台;脱贫攻坚助力行动,打造高校特色的扶贫模式;国际合作提升行动,贡献乡村振兴中国智慧。


【资料图】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介绍《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实施情况。(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雷朝滋表示,为全面总结行动计划实施成效,结合前期工作,已经梳理形成了578个高校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同时,教育部拟于近期开展“十四五”高校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工程项目。示范工程旨在总结前期工作经验基础上,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人才优势,研发新技术、探索新机制,形成可示范推广的典型经验,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水平,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人才支撑。

具体而言,一是开展种业研发示范工程。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必须不断提升种业创新水平。加强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种业研发示范工程将针对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禽水产等开展品种创新,因地制宜,突破品种创制、规模制种等环节的关键技术,确保增产增收,提升经济效益。

二是开展智慧农业、绿色农业示范工程。围绕农业创新发展新需求,开展智能拖拉机、无人机等农业装备研发,推动农产品种植养殖、储运及加工智能化;利用农业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精准农业信息服务,实现农产品生产、交易、加工、物流、仓储全环节协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聚焦农业重大病虫害防治、动物疫病防控、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农业废弃物管理等需求,通过微生物农药技术、疫苗研制等手段,支撑农业绿色发展。

三是开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工程。引导高校紧紧抓住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在农村蓬勃兴起的新产业新业态,通过现代化的生产技术、信息技术、溯源技术等,提高农产品现代化加工与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通过智慧旅游、虚拟现实等系统建设,提升乡村吸引力、知名度,推动乡村现代服务业发展,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产业增值增效。

四是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工程。建立高校对接服务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长效机制,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理清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各主体的需求,实现高校科技产出与农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精准匹配;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实现市场价值,激发高校科技创新促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利用数字乡村建设契机,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更多农业科技成果惠及民生。

五是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育示范工程。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健全高校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促进高校不同学科、专业的人才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身乡村建设;加大涉农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力度,推进涉农高端人才培养,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公共服务人才培训,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雷朝滋表示,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科技创新可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技术供给、有力人才保障,从而促进产业兴旺,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十四五”期间,教育部将通过开展高校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工程项目,引导各高校充分发挥科研优势、人才优势,在高效育种、智慧生产、现代化加工等农业前沿领域加快部署,加快关键技术研究与转化,帮助深挖农业农村多元功能和价值。“我们也将不断总结并做好典型经验的宣传推广,强化高校智库功能,辐射带动更多高校和师生投身于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中国模式和路径,有效推动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战钊)

标签:

消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