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 >

加强整治互联网环境 提升对“假红包”的甄别能力

时间:2022-02-09 11:12:27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疫情补贴红包”“假日补贴红包”“酒店开业红包”……转发特定数量的群或好友就能领取。随着移动支付快速发展,抢红包成为不少人的爱好。然而,有些红包并非“免费午餐”,当人们兴冲冲地点开后可能发现,不仅没抢到钱,还被引流至一些软色情甚至淫秽网络小说网站,遭受金钱损失、信息泄露。

清酒红人面,财帛动人心,“假红包”的忽悠点或杀伤力正在于此。从外表看是诱人的红包,点进去之后却很可能是坑人的陷阱。在“假红包”的欺骗诱导下,人们很容易泄露个人隐私信息,下载安装非必要软件甚至垃圾软件,被动访问低俗色情网站,掉入电信网络诈骗的坑。

显然,指向相关灰黑领域或诈骗陷阱的“假红包”威胁、侵犯了网民的合法权益,破坏了网络生态,扰乱了网络秩序。

防范“假红包”骗局需要一道社会责任防火墙。网民作为维护自身权益的第一责任人,要增强对“假红包”的警惕意识,在心里绷紧安全弦,看到来路不明的非传统红包时,少冲动,多质疑,保持必要的谨慎和理,不盲目点抢、转发,不随意泄露身份证号、联系方式、银行卡号、密码等个人隐私信息,牢牢守住捂紧荷包这条底线。一旦发现上当受骗,或发现“假红包”链接了相关违法行为,立即向监管部门举报反映。

整治网络环境应该把清理“假红包”作为一项重点内容。网信办、文旅、公安等部门有必要对“假红包”乱象进行全面排查,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积极收集“假红包”的违法侵权线索。在此基础上,区分“假红包”的表现形式、骗人套路、危害后果等因素,给违法侵权的“假红包”画像,拉出“假红包”的黑名单,该清理屏蔽的彻底清理屏蔽,并针对“假红包”关联的违法行为依法调查追责,让“假红包”的始作俑者付出必要的法律代价。同时,针对各类“假红包”的骗人套路进行解构,向社会发布防骗警示,教育指导民众提升对“假红包”的甄别能力。

相关网络台、APP软件运营方也责无旁贷,应与监管部门紧密协作,针对“假红包”可能引发的违法侵权问题进一步健全管理机制,研究摸清“假红包”的关键词,利用大数据筛查+人工核查的方式对“假红包”进行识别拦堵,对制作传播“假红包”的账号进行封限,降低“假红包”的复制传播率。如发现“假红包”涉嫌关联违法行为,则及时向有关监管部门报告。

“假红包”的乱象背后很可能关联很多违法侵权行为和灰黑产业链条,因而,相关各方对防范、治理“假红包”骗局一定要重视起来,瞄准“假红包”的违法点、侵权点、隐患点、风险点,切实负起责任,强化措施,形成合力,健全长效常态机制,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标签: 互联网环境 假红包 个人信息 防火墙

消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