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上以进口为主题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已经成为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的四大平台。据了解,第4届国际进口博览会吸引了58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参加国家展,来自12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参展商亮相企业展,国别、企业数均超过上届。展会设置食品及农产品、汽车、技术装备、消费品、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服务贸易六大展区,启用14个场馆,总展览面积达到36.6万平方米。其中,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格外引人注目。
医疗展区参展商阵容堪称豪华
本届医疗展区展览面积7万平方米,共有3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50家企业参展,世界500强龙头超70余家,全球新、亚洲新、中国新的产品数量及质量远超前三届。参展商阵容,可用“豪华”来形容。参展商包括全球体外诊断、心血管、医学影像、生命科学领域的前七强,全球三大顶级放疗巨头、三大基因检测、口腔行业前三强,全球骨科前五强中的4家和全球器械排名前15强中的12家。
全球首发、亚洲首秀、中国首展的新产品新技术中,包括雅培新一代具有蓝牙连接功能的植入式心律复律除颤器和植入式心脏再同步复律除颤器将在中国首发;强生电子支气管内窥镜手术机器人亚洲首秀;史赛克智慧关节机器人是目前国际上先进的关节手术机器人;立博迪(LiberDi)便携式腹透仪,实现随时随地腹透治疗和远程数字化疾病管理,该产品为全球首创、中国首发;阿库瑞欧(Arcuro)半月板修复系统,可做到半月板100%修复(世界平均修复水平为60%-70%),确保关节内无绳结、全缝合植入、保留半月板功能,避免半月板摘除。
医药医疗研发新产品,用创新引领健康未来
可以说进博会是新产品新技术全球首发、中国首展的大平台。首届进博会上,阿斯利康推出在北京亦庄研发的原创新药并早于欧美上市,今年又推出另一款与和记黄埔医药共同研发的新药。今年首发新品,不少来自外企设于中国本土的研发团队,通过进博会平台畅销海内外。连续4届参展的阿斯利康,今年又特设了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合作展台。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王磊说,
“从产品展示到共筑创新药生态圈,参加进博会是阿斯利康跟合作伙伴展示成果的高光时刻。未来三五年,我们会看到更多中国创新产品出海。”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成为本土化创新最具特色的展区之一。通用电气(以下简称“GE”)医疗首次发布5G磁共振应用远程指挥中心方案,实现语音、视频、超声影像三者实时同步传输,让基层医院连接远程专家,犹如把一个三甲医院的超声科“搬到”社区和农村。这一产品正是GE医疗中国团队本土创新的成果。即将全球首发的徕卡染色机,是丹纳赫医学诊断平台在中国本土研发、本土制造的首款产品,生成专利6项。丹纳赫全球副总裁、中国区集团总裁彭阳表示:“中国不仅是重要的市场,更是研发中心、制造基地,是未来丹纳赫全球创新引擎的加速之地。”
国家医保局首次在进博会签下进口大单
2021年11月6日,在第四届进博会现场,国家医保局举行了进口药品、医用耗材集中签约仪式,共采购进口药品和耗材470余亿元。首次签约采购的产品包括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谈判成功药品、前五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选药品,以及国家组织集中带量采购的中选心脏支架和人工关节。签约仪式中,诺华、拜耳、赛诺菲等外资企业分别与国家医保局医保中心、国家药品联采办以及国家耗材联采办签订了合作书。国家医保局、商务部、上海市政府相关负责同志出席了签约仪式。
自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依托全国统一的市场,发挥战略购买优势,创造性开展目录准入谈判、集中带量采购,成功推动大批进口药品、医用耗材以适宜价格进入中国市场,在坚持“保基本”的前提下,实现参保患者、医保基金和进口医药企业三方共赢。通过这次签约,支持进口医药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鲜明信号得以释放,进一步坚定了外资企业提供更多医药产品、分享中国市场机遇的信心。今后,国家医保局将继续完善机制,优化流程,支持更多进口医药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更好满足广大参保患者的医药服务需求。
有趣的是,从第二届进博会开始,“宝宝”这个词便在医疗展区的参展商之间流行起来。医疗器械医药保健展区的展商之间见面都会先问:“你有‘宝宝’吗?”第四届进博会开幕,拥有“宝宝”几个?也就是前几届进博会孕育的成果,几乎成为所有展商“不虚此行”的有力证明,这背后,更显现了进博会的强大磁场,以及四海宾客对进博会的重视与信赖。如借助于中国鼓励医药创新的政策和环境以及进博会的溢出效应,丹麦诺和诺德公司始终是世界胰岛素治疗重大发明的先锋,一直在加快引进创新产品的步伐,扩大药物可及性。
今年他们喜获3个“进博宝宝”。早些时候在中国获批上市的诺易、诺和泰,以及第四届进博会前的惊喜——10月28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管局批准了诺和益在中国的上市申请,该药品适用于血糖控制不佳的成人二型糖尿病患者。诺和诺德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周霞萍表示,3个“宝宝”诞生前都是进博会上的“常驻嘉宾”。(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共生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陈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