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界 >

南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厂-网-河-湖”一体化管控平台

时间:2021-08-02 11:47:05       来源:科技日报

7月30日,南宁市举行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情况通报新闻发布会。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南宁市在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过程中,建设“厂-网-河-湖”一体化管控台,该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多维一体实现了“多水统管、多污同治、联调联控”的效果。

据介绍,南宁市已完成“厂-网-河-湖”一体化管控台一期的搭建,为排水设施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和信息化保障,推动了南宁市排水事业向信息化和智慧化转型升级。即将开展台二期的搭建,将结合城市水动力模型及人工智能等技术,进一步为南宁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和各项排水设施的规划建设做好扎实的技术保障。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搭建了数据最全的排水设施资产管理系统,实现了全市排水设施的一张图管理。以高精度电子地图、遥感影像等作底图,集成了排水管网、水系、泵站、污水处理厂、排水口、错混接点、自来水表等各类涉水数据;接入了全市范围内排水设施项目从立项批复至竣工验收及养护改造等全过程信息,创建了图档一体化管控和挂图作战的工作模式,为排水设施规划、建设、运维提供宝贵的基础数据支撑,有效提升了生产运维效率。

利用物联网技术,搭建了排水设施运行动态监测预警系统。在河道断面、排水管网关键节点、重点溢流口布设传感器,实时获取监测数据进行曲线分析、数据溯源、异常预警、消息推送等,实现了对“内涝”、“倒灌”、“超标排放”等常见管网运行问题的预警。

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建设了网格化巡查养护系统,实现了线上线下一体化巡查养护功能,利用全市排水设施资产数据,辅助排水设施运维单位开展设施巡查、养护、检测、维修等工作。现场运维人员可通过手机App完成日常巡护、问题上报、事件处置、工单管理、巡查轨迹记录等,实现作业全程透明化、可追溯的闭环式管理,建立了科学有效的巡查养护精细化管理机制,有效提高了日常运维工作效率,为排水系统的高效运行奠定了基础。

利用使用GIS+BIM技术,搭建了三维可视化系统。集成了南宁市城区约1000方公里的地面实景三维模型和地下2.25万公里排水管网的三维模型,建立了地上地下一体化的三维仿真场景,为城市立体空间导航、管线碰撞分析、管线优化设计、开挖分析、爆管分析等提供三维可视辅助决策。

利用数据库网络技术,搭建了排水户管理信息系统。集成南宁市8157个排水户的详细信息,形成权威的“排水户一张图”。为排水户溯源、用水量统计、排水、排污许可到期提醒、排水接入意见在线办理等提供了数据和技术支撑。

利用知识图谱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了排水设施联合调度系统,实现全市统一防内涝应急调度指挥。充分利用气象、雨量、液位、积水点等在线监测数据以及排水设施、队伍、物资等调度资源专题数据,对调度方案、调度规则、队伍人员、物资、排水设施、汛期值班等进行统一管理,自动生成一雨一报清单报告。

南宁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指挥部负责人介绍,自2015年以来,南宁紧紧围绕国务院“水十条”和《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以“治水、建城、为民”为主线,以建设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为契机,以消除黑臭水体、改善水环境为目标,努力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治水路径。

今年上半年,南宁市坚持“治水、建城、为民”的城市工作主线,尽心竭力保好水、护饮水、治差水,组织开展全市流域污染源排查整治,持续推进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对存在环境问题拉清单、促整改。上半年,南宁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三类)比例保持100%,持续实现“二类水入境,二类水出境”,地表水水质在全国排名第24位,连续6个月跻身全国水质考核“红榜”,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第2。

标签: 南宁 信息技术手段 水环境综合治理 联调联控

消息推送